- 发布日期:2024-11-19 00:55 点击次数:150
“人过腊子口,如过老虎口。”
腊子口要隘,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腊子口乡。而仅从这句当地百姓的民谚中,我们便可以大体知悉腊子口要隘的险要之处。
作为四川通往甘肃的重要隘口,它两侧皆为险峻的悬崖峭壁,底下更是河流湍急,仅有一座木桥相连,稍有不慎掉落便会粉身碎骨。
1935年9月12日,在俄界会议召开之后红军确立了继续北上的方针。但对于红一方面军而言,腊子口要隘也就成为了他们北上的唯一选择。
可是对于这处要隘,国民党军也早已经布置了重兵防守。后有追兵,前有阻截,如之奈何呢?面对如此的危局,毛主席随即下令两天之内必须拿下腊子口。
于是,历史上的腊子口战役打响。而对于这一仗,作为亲历者的杨成武曾评价道:
这既是长征中少有的硬仗,也是出奇制胜的一仗!
不过相较于杨成武将军这一战场亲历者的“保守评价”,聂荣臻元帅的评价则更加直白——
“要是此战输了,也就没有新中国了!”
长征路漫漫,关键一战定乾坤
1934年,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面对国民党的重重大军包围,中央苏区决定展开战略转移,于是长征开始。
对于这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无需赘述,一系列的数据便很有说服力。380余次战斗,攻占700余县城,牺牲营级以上干部430余人,历经14个省,18座大山,24条大河……
此可谓是“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
而在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一系列的战役之后,红一方面军在到达陕甘苏区。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一部在川康会师。
其后的会议中决定共同北上,创建川陕甘苏区,然而其后红四方面军在张的带领下产生分歧。1935年9月12日,俄界会议召开。此次会议上也指出了张的错误性质、历史根源,并确定了北上的方针。
可是,要实现北上红一方面军就必须迅速拿下腊子口,打通北上的通道。
但是这十分艰难,除却了腊子口天堑的自然环境,蒋介石也已经命令国民党王均部、鲁大昌部固守天水、甘南地区。具体到腊子口则是鲁大昌部一个旅,其后的腊子山上更是布置了三个团防守。
梯次布置,交叉火力,可谓是固若金汤。
对比下来,此次的红一方面军则是人员不足万人,粮食弹药匮乏,更甚的是由于国民党的宣传当地的村落里百姓都已离开,粮食也采购不来,关键后方还有四川军阀的追击,附近胡宗南部也是蠢蠢欲动。
形势急迫,毛主席在思忖后果断命令: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
当时,担任攻打腊子口的是红一军第二师第四团,其团长为王开湘、政委为杨成武。而在二人来到前沿阵地时,红军早已展开攻击。
在观察了腊子口的地形后,认为要是能够迂回到悬崖顶部居高临下对敌人构筑的坚固碉堡,辅以正面进攻,能更好的拿下腊子口。
可是难题是如何登上这近乎垂直的悬崖峭壁呢?
战斗中国民党凭借着碉堡等优势不断攻击红军,面对不利战况很快毛主席命令全部撤退,并指示杨成武要智取。
而后杨成武、王开湘便召开了会议,在一筹莫展之计,一个名唤“云贵川”的小战士毛遂自荐。
他表示,这并无难处,自己可以轻松的爬上悬崖山顶。而在他试爬成功之后,杨成武有了偷袭计划,并于当夜三点展开进攻。
在云贵川成功登上悬崖之后,放下了绳索,于是战士们一个个顺着绳索而上,在完成了攀爬后总攻开始。
但不得不提及的是在登上悬崖后由于树枝阻拦,手榴弹一开始并未成功丢入敌人碉堡,可是为了能够消灭敌人这些到达山顶的战士最终选择了将手榴弹绑在腰上,纵身而下,以如此悲壮的形式跳到敌人碉堡内。至于献出了妙计,爬上了悬崖的云贵川同志,也壮烈牺牲,年仅17岁。
最终,敌人碉堡被炸,在腹背受敌下尽数被歼灭,红军成功夺取腊子口。夺取腊子口之后,其实红军虽然确立了北上的方针,但具体的去处尚无着落。
而《山西日报》的一则消息却让毛主席有了决断,原来报纸上报道阎锡山所部正在进攻陕北红军。
最终,在与陕北取得联系后红军有了去处,并实现了陕北会师。
小结
腊子口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企图阻止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而北上陕甘的结果则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最终,红军成功会师,完成战略战役,之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都展现了此次战役的深远影响。
致敬牺牲在民族解放、新中国建立的所有革命志士!